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

时间:2025-01-09 08:53:27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雨霖铃教案及教学反思

比较鉴赏,感受意象

——《雨霖铃》教学案例与教学后记 设计思想:

随着教改向纵深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正进行着重大变革。为切实提高教学活动质量,我校语文科组提出了基础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兴趣的激发和知识的整理”。围绕这一课题,我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以更好地理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粤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宋词四首》中的第一首词,它是宋代婉约派柳永的代表作。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以“离情”为线索,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选择《雨霖铃》这首词进行探究是为了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一个大致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而诗词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此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古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也有大致了解。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替换法”,将柳词中的一些经典意象换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鉴赏感受柳词的意象美,从而更深地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通过比较鉴赏,点评词中美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法 (3)替换法 (4)比较鉴赏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古今流行歌曲“幕后英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唱流行歌曲,据我所知,在座的很多同学是周杰伦的粉丝,喜欢周杰伦的歌迷多半也会爱屋及乌的喜欢上方文山的歌词,很多人都评价他是“周杰伦成功背后的男人”,这个雅号虽然听起来比较别扭,但确实能证明方文山对于周杰伦成功的价值。流行歌曲不止流行于现当代,在宋朝也相当流行,不同的是演唱者是当时的歌伎,而柳永就是当时的“幕后英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歌女一旦得到柳永的词,传唱开后立刻会身价飙升,大红大紫。柳永的词,流传很广,当时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便能歌柳词”的局面。柳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柳丝”,今天我们就通过欣赏他的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妙好词来一探究竟。(板书:雨霖铃)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大家通过预习知道,这是一首离别词。生离比死别更让人伤心,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面,我们一起欣赏配乐朗读,初步感悟词人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1、听“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学生通过听朗读,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基调,教师板书: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三、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1、教师设问:

有同学曾经问我:通过电视等媒体信息我们知道,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明:针对该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点击网页介绍有关柳永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柳永的背景及与歌伎情深意切的关系,懂得借助背景,“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2、点击 “柳永”,教师同时简要点拨: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歌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他的很多佳作,便是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歌伎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四、再听 “配乐朗读”,学生跟着朗读一遍,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五、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自由读上片,说说作者选择哪些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2、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人物形象:无绪、泪眼、凝噎

3、分析意象和人物形象描写的作用

提示:在分析杜甫的《登高》的首联时我们概括过意象的作用,主要就是渲染氛围和烘托人物情感,那么这些意象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何种情感呢?明确:渲染凄清氛围,烘托人物不忍分离的伤感。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上片写景非常成功,但同学们可能一时说不出好在何处,下面我就出示改编后的《雨霖铃》,同学们与原作对比,分析哪篇更好?(分小组讨论3分钟,各组派代表发言。)

知了知了,夕阳西斜,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将发。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言万语。念去去、千里相隔,乌云沉沉楚天暗。

(1)寒蝉凄切:“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2)对长亭晚:古代交通不如现在方便,一个电话,就可以听到对方声音;相隔千里,飞机几个小时就可来到心爱人身边。古代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马与船,离别再相见,不知要何年何月,说不定就是永别,因此古 ……此处隐藏5204个字……千古风情旧望,痴痴等。

烟柳,一处忧怨,哪的几场俗世沦落。莞尔,好似清风薄雾一般。苍海,变迁之时,亦在何处相见。不畏淡,只畏不见,一曲新愁与旧愁,一场心甘与情愿,月下可谓叹。

灯火阑珊,醉生芳华消去,容华老去,一心仿照戏。一如往昔独倚西楼眺望,两行清泪脉脉,纵显百般深情,亦无力消受。

清秋,痴情泪亦流。断入愁肠,愁更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无限好,只是尽等待。只为与相逢一遭。如此,已足,用尽最后光阴,完今生夙愿,度我清冷孤独。

经念沉默,我怨,不敢妄耽,何以笙箫烟,宛一道流年丝线绕指间,偷的浮生一处闲。凉寂寂,竟滋生旧梦。

莺声燕语,青藤一片,我眼中怎样光景。无缘再聚,不语,日在中天,抬头是星辰。黄粱一梦,只道光影,诸多是非,已是无力,只将一声长叹。

到黄昏,残影已落,是是形影单只苍凉一片。未央,晚夜凉,倾情一片,可畏错多少良辰好景。

浅唱,低吟,是何等寂寞。听雨落,落在心头。身影孤情,一片芩寂,雪雨风华,只怪无缘。

冷冽,秋风,寻寻觅觅,无奈苍凉。

生有何欢,死又何惧,来世,亦等。

第五篇:雨霖铃

《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重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难点)

学法指导

1、查资料了解作者。2、把握感情基调诵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预习展示内容】(我敢我能我行)

一、知识链接

1,简介作者

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 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二、翻译诗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四、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

用心体会词中主人公情感,试试有感情的朗读。

【合作探究】

一、 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

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达标反馈】

探究提高

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学后小结】老师我想对您说:【预习作业】 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声声慢》 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三变 柳屯田

二、翻译诗歌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哀怨、凄凉

【合作探究】

一:鉴赏1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鉴赏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2情景交融

3虚实结合

【达标反馈】

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

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

课后练习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