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幼儿园怎么衔?小学怎么接?
车站小学武晓燕家庭教育工作室
升入小学一年级对于孩子而言,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跨越。有些专家把孩子离开幼儿园升入小学称为孩子的“第二断奶期”。因为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与小学的学习生活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定义,可以发现幼小衔接最主要的不同,就是从游戏为主,转为学习为主。
那么幼儿园和小学还存在着哪些存在的不同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第一、教育性质不同。幼儿园是“教养并重”,在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同时,还要给幼儿生活上的照料和养育。小学教育是“以教为主”。语文、数学、英语等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第二、教学方式不同。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是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形式,同时还有小组讨论、自己观察探索等方式,来进行教学。
第三、家长心态的不同。幼儿园家长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开心不开心,有没有什么收获。进入一年级家长们关心什么呢?有没有作业?作业写完了吗?考试了吗?考了多少?家长心态的变化就会带来孩子的很多不适应。
而这种心态往往会演变成焦虑。那么今天呢我重点讲一下大家反映比较多的焦虑问题。随着进入六月份,家中有即将上一年级的孩子的家长也开始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当然首要的焦虑是择校问题。今天这个问题抛开不谈。那么除了择校以外,无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家长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地帮助到孩子。有的家长会担心孩子是否能较好的适应学校的这种学习和生活,因为学校的生活学习节奏明显加快。有的家长还担心孩子和同学之间的这种相处是否会融洽,也担心这个课时和作业量能不能够接受得了。还有就是可能比较担心孩子的学习能不能跟得上。担心孩子的作业在辅导的时候,自己在时间和精力上,能不能给到孩子支持和保证。当然,我这儿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家长的困惑与焦虑,可以看得出,在幼小衔接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家长是没有任何经验,而孩子也将面临一个比较重要的考验,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考验。
那么家长对于幼小衔接之所以焦虑,它的根在哪里?找到了源头,才可以有效解决家长问题。
其实这种焦虑的源头在于不清楚,不明白,不了解。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缺乏正确的这个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不了解一定的教育规律,所以在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缺少一种指导能力,或者说不能给到正确的引导,第二个呢就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的不够,比较依赖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第三个方面呢,是过度的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习惯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的吃和穿,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然后第四个主要体现在,由于缺乏正确的这个教育观念,就容易受到身边“贩卖”焦虑的这种不良的影响,将自己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比如说孩子在班上的排名情况,考试的分数怎么样?然后盲目地,不切实际的有这样一种攀比,给孩子报了多少个培训班啊等等类似这样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
那么对于家有即将升入一年级的准爸准妈和幼儿园来讲,我们要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校生活需要孩子们提前完成的几个规定“动作”,也可以称之为三个注重。
第一个注重,就是注重对孩子们即将升入小学的心理贮备。上小学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大事,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孩子,正确帮助孩子了解小学及小学生的生活,不能用上学来恐吓孩子,如“你玩呀,等到上小学就玩不成了!”“你开心不了几天了,到小学有你受的!”“等上小学给你上紧箍咒”,以免孩子因态度和情感问题产生入学障碍,从而产生冷漠、紧张、惧怕等消极态度。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就让学校的老师管你”,让孩子产生对学校老师的恐惧感。
大部分孩子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是充满了兴奋与期待的,此时家长可以刻意的向孩子渗透一些学校的有趣的生活,比如给孩子们讲自己上小学的有趣的事情,讲一讲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让孩子对于学校有一个初步的快乐的概念,当然这个时候不要总是围绕学习啊、成绩啊这类的话题,孩子们对此还没有一个概念,要从内心深处激发孩子对校园生活的一种向往,可以领着孩子刻意经过学校门口,让孩子们感受“学校”。其实在孩子眼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校是他们寻找玩伴的另一个场所,这儿若是有良好的同伴关系,继而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融洽的校生关系就很容易建立,所以如果孩子的好朋友也将进入同一个校园,可以提前让她们共同熟悉新校园,这对于孩子迅速接纳学校有很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第二个注重,就是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至关重要。有教育专家说过:“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不是智力最好的,而是习惯最好的”。孩子在入学前少三分习惯养成,入学后多七分教育烦恼。
我们经常听到“21天养成习惯”。事实上习惯的养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21天并不是一个绝对值。有的习惯形成较难,21天未必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有些习惯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或自身存在着浓厚的兴趣,也未必需要21天。但从整体上来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付出时间去培养。
我们要培养孩子哪些习惯呢?
1.时间观念
在幼儿园,孩子们年龄小,普遍存在磨蹭的现象:慢腾腾地吃饭,慢腾腾地穿衣。我们的评价标准是:孩子们会不会做这件事。只要孩子自己能吃饭,吃的稍微慢一点也是不要紧的。只要孩子自己能穿上衣服鞋子,稍微慢一点,也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的重点放在孩子有没有掌握这项技能,而没有加上时间观念。
到了小学,很多时候需要时间的限制。比如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一个小时内做完,超出时间不允许答题,做不完也要收走。上课时间到了,就算没玩够,还想继续在操场上玩,也是不允许的。
因此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有计划地安排看电视、看书和玩儿。感受5分钟、10分钟内做一些小任务。做不完有惩罚。
比如,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小闹钟,让孩子自己定时间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着时间表做自己的事情。
2.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重视规则,小事上叫调皮,大事上出现触犯法律法规行为。
小学一年级是规则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园已经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有了一些要求,但是进入小学后,孩子正式开始学龄生活。
家长们要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能想到的,可以提前告知;能提前练习的,可以提前强化。
目前,大多数小学一节课的课时有40分钟左右,孩子再也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老老实实地坐着。这对孩子可是一个挑战哦!您可以训练孩子安静地坐一段时间,时间的长度可以从20分钟慢慢过渡到4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您可以让他看看书,也可以给他讲故事、做做手工画画等等。
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扫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树立规则意识。
3.学习习惯
孩子一上学就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是他们的基本活动,上课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和培养品德的主要途径。上学之后他们是否愿学、爱学?能否学好?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涉及到学习兴趣、欲望、态度、习惯和意志品质等问题。家长要为孩子的学习做准备就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培养:
(1)专注力培养
在小学低年级有一种现象很普遍,即学生写作业的速度相差惊人。课堂作业,有的孩子十几分钟可以完成,而有的孩子几十分钟都完不成。做得慢的孩子也许并非不会,而是边做边玩,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实际上,家长们可以想一想,家里的孩子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
看喜欢的动画片,玩电脑玩手机玩平板等一切电子产品时,还有孩子喜欢的游戏时。
所以说,孩子是有他们喜欢的专注的时间的。如何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让他们在学习上的专注力再持久一些呢?
A.专注做事时不要打断
当孩子专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家长们不要干扰或粗暴打断他,而是应该耐心等他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当他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的同时,就是在朋友自己的注意力。
B.减少分心
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分配在性质不同的事情上面,会严重消耗注意力的有效性。同时进行多件事情,会损害注意的有效集中。所以当孩子玩玩具的时候,要关掉电视机;当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也不要放音乐。
刚才提到的选择简单的学习用品,就是为了防止分心。
保持一切有利于孩子专心致志的环境。
C.培养专注力的一些练习:
采取盯点法随时训练。在教室和家里,每天盯着某个点和物体看上几分钟就可以。还可以采用舒尔特训练法,这个方法是世界上最专业、最普及、最简单的训练法。
(2)认真对待家庭作业
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要习惯回家有功课的生活。每天晚上都必须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在这里也可以跟家长们介绍一下。经常开家长会时,有的家长会说到,老师,你们布置的作业太少了!孩子一会就做完了!有的家长就会说,老师,怎么才一年级作业就这么多啊!孩子趴着写半天。
事实上,老师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大多是巩固当日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且依据中等学生水平而布置的。比如中等生需要15分钟。那今天课堂上听讲认真的孩子,对这个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孩子,就不需要15分钟了,可能10分钟就能完成。而今天上课走神了,或者这个知识点没掌握好的孩子,15分钟显然就完不成了,甚至要半个多小时。所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是家长们把握孩子学习水平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家长们要给孩子灌输一个思想:回家一定要先做家庭作业!这是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到家先做家庭作业,做完检查完之后,再去干别的。并且坚持住这个思想,毫不动摇!逐步养成孩子每天回家学习的习惯。
灌输思想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坚定不移的去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不少家长会抱怨:孩子上了小学负担太重,不仅要接送,回家还要辅导、陪读,吃不消。其实,孩子完全能够自己学习、完成作业,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
家长们肯定也不愿意因为孩子没做好家庭作业,而被老师三番五次请到学校里来吧。所以我们要一开始就帮助孩子养成这种及时完成作业、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3)坚持广泛阅读
孩子现在认识的汉字还比较少,自己独立阅读还存在困难。所以这个时期的阅读仍然是需要家长们帮助的,以亲子阅读的形式为主。
亲子阅读不仅能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而且我们都知道,书中的世界无限广阔,充满想象,能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创意。
孩子们广泛阅读,不但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能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并且专注阅读的过程也能有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孩子做题读题的能力。如果孩子阅读水平高,他读题、理解题目的能力就强,做题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如果孩子理解力相对较弱,题目反复读好几遍,甚至读好几遍之后也不解其意,那做题速度就慢了下来,做题时间也延长了。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的众多好处。
平时,家长们可以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童话书、神话故事书来阅读,并且可以借由这些书中的故事来适时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同时,如果您觉得您的孩子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比如相对内向啊,比如胆小啊,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选择一些书来阅读,让孩子去领悟去思考。
同时,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可以收听的节目,家长们不必局限于纸面上阅读,还可以听书,可以给孩子多听童话故事,
同时,鼓励孩子勇敢读故事。每天可以在家里让孩子读10分钟他喜欢的小故事小文章,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第三个要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能力。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都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在家里呢,许多事情全由父母包办,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整理学习用品、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包括以后的戴红领巾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而且还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任务。到了一年级,我们老师就慢慢地要求孩子学会打扫卫生,学会保持教室的卫生。有句俗话说的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没错!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孩子们大多变得懒惰了,连扫把都不会拿,更别说把垃圾扫进簸箕了。
所以家长朋友们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参加适量的劳动,鼓励他们尽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东西。在班上经常会有:“老师,我铅笔没了。”“老师,我橡皮擦没有了。”有的直接开学没几天,就说“老师,我的书找不到了”。上课过程中,老师让找出哪份作业来,孩子们书包翻了好几遍,也找不出来。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因为动作慢,能力差,学习也会受影响。
从收拾自己的玩具开始做起,这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如:“这件东西放在哪里合适?”“还需要带什么东西?”“大大小小这么多的书怎样放比较好呢”,一次次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除了做到这三个注重以外呢,还要做好三点。一是做好孩子心理方面的这样一种疏导,因为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我们身为家长呢,要积极的并且要保持一种快乐的向上的一种情绪,引导孩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要积极乐观的去面对。第二点呢,要教孩子如何与同伴交往。当孩子升入小学后,就会面临一个新的集体。他会结交新的朋友,一起玩耍、学习。家长首先需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的决定,让孩子能体验到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家长也要告诉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接待朋友,怎样去朋友家赴约,帮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的常见方式,怎样和同伴分享。
第三点,就是要做好孩子的陪伴并成为孩子的伙伴。一定为孩子树立榜样,身为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怎样,孩子便怎样!我们家长的行为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教孩子做个有教养的人。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家总会提到一个词“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父母怎样做,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小了说,孩子见人会不会问声好,在学校是否会对老师出言不逊,撞到了别人会不会说对不起……都能看出一个孩子是不是有教养。其实,当我们成年后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每个人的身上都带有家庭的烙印。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认识到树立良好家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总之,幼小衔接阶段不能忽视,需要家长、幼儿园、学校和孩子共同努力,孩子才能平稳过渡。
最后,祝愿我们的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健康茁壮的成长!
(文字:李业艳 武晓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