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人地协调观的落实途径
山阳县城区第三中学**
2017版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二是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三是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四是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新课程标准对人地协调观的定义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严重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愈发突出的问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们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要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是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而改变的。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分别阐释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步步推进,最后明确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是挖掘教材人地协调素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环境的协调,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统一演化的,高一阶段教师着重引领学生形成地理环境整体观的形成。高二阶段,在高一认识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信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高三阶段主要是观念的内化,并在做题、答题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三是要学以致用,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生活紧密联系。地理学科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老师要惯于以生活实例以及我们身处的环境变化为例,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由小及大、由表及里,运用地理核心素养思维进行分析问题、整理归纳要点、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措施。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不是一门学无所用的“副课”,而是一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实践课”。
四是培养学生完成人地协调观发展这一核心素养由“学”到“用”,由“用”到“动”的升华,并在日常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将这一核心素养变成潜移默化的行为,由自觉遵守到主动履行,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切实深入的践行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
文档为doc格式